西安市体育局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381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
西安市体育局
签发人:马锐
市体函〔2023〕26号

西安市体育局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381号提案的复函

刘西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共享体育场馆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建议》提案(第38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西安体育事业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市体育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六个打造”“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为统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市。

一、我市公共体育场馆基本情况

公共体育场馆指由各级政府(开发区)投资建设,由政府、开发区体育主管部门管理运营或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运营的体育场馆及设施。目前,市级和各区县、开发区共有公共体育场馆35个(含省级体育主管部门4个),涵盖足球、篮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射箭、马术、攀岩等多个体育项目。

市本级公共体育场馆13个。其中,西安市人民体育场(提升改造中),市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室内游泳馆和室外游泳池,市青少年体校乒乓球馆、武术馆、羽毛球馆、体操馆、篮球馆,位于新城区西五路26号市体育局直属单位市人民体育场片区内。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场、综合馆,市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射击击剑馆、伞塔路综合全民健身中心位于市体育局直属单位伞塔路片区。在建的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位于国际港务区。

区县、开发区所属公共体育场馆18个。其中,碑林区1个,为碑林区全民健身中心;长安区1个,长安区文化中心体育馆;临潼区2个,分别为临潼区体育馆人民体育场、临潼区体育馆;阎良区2个,分别为阎良区文体中心体育馆和阎良区石川河极限运动中心;高陵区2个,分别为高陵区文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周至县2个,分别为周至县文体中心田径场、综合馆;西咸新区3个,分别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马术场地、小轮车场地和在建的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经开区2个,分别为经开区城市运动公园、经开区泾渭新城体育中心体育馆;国际港务区3个,分别为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

省本级场馆4个,分别为位于碑林区的陕西省体育场、位于长安区的常宁生态体育训练比赛基地、位于高新区的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和陕西省体育训练中心游泳跳水馆。

二、具体答复

(一)关于政府出面协调院校、企事业单位,在假日或闲置时段,免费公益性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或在政府指导下收取较低费用向市民群众有偿开放。

近年来,由于大众健身需求日益旺盛,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要求,今后将逐步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以满足群众健身需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但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开放学校体育场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环境会受到很大影响;二是开放场馆将造成体育设施的损耗,增加维护管理成本;三是校园安全和锻炼者健身时人身安全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也在积极寻求对策。

1.持续推进校园场馆开放。自2021年开始,已在高新区30所中小学院校开展学校共享运动场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试点工作。包含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高新第二学校、西安高新逸翠园初级中学、西安高新第一小学等全区范围内的中小学,可向社会提供田径场地30个、篮球场地52个、足球场地25个、乒乓球场地31个,羽毛球、排球、器械类等场地31个。这些运动场地将在不影响各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实行错峰开放,开放时间为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及周一至周五非教学时间,具体以各校实际情况为准。市民群众可搜索进入“西安高新运动场”官方微信小程序,选择周边的学校运动场进行网上预约,预约成功后即可按照指定时间前往场地,共享家门口的体育健身资源。市体育局与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将根据试点的经验,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职责,形成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安全保障机制。在保障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争取早日实现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

2.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场地服务体系。按照“集中资金、重点支持”的原则,重点推进区县“七个一”项目(即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国民体质监测站、体育公园、健身步道)落地。发挥政府各行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利用城市空闲地、金边银角、楼顶屋面地等空间资源,围绕城市口袋公园等项目建设,多样化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在全市新建或提升改造一批全民健身路径(不少于100个)、多功能运动场(10个)、群众健身房(10个)、全民健身园区(2~3个)等项目,不断夯实“15分钟健身圈”成果。

3.探索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发展模式。以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为支撑,结合各类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组织,通过覆盖“云”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体育组织线下指导+智慧平台线上服务”的互补结构,为群众提供差异化、精细化、便捷化服务,加快建立健全全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信息化管理和预约系统,将全市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科学指导站、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组织和骨干纳入管理体系,实现就近预约、定点指导。

(二)关于鼓励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有关单位的体育专业教练、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为有体育爱好的市民群众和青少年好苗子进行专业辅导,提高运动水平。

1.规范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会同教育等部门,共同研究院校专业体育老师和专业教练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社区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发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骨干力量,深入基层、下沉社区,帮助社区成立体育活动队、健身服务站、体育俱乐部,不断强化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建设,促进长效化健身服务网络的搭建,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快速向基层延伸。

2.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健身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建设等方面,积极向群众靠拢,与群众需求合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000人次,充实基层体育组织骨干力量,推进体育组织纵向延伸。依托区县、开发区和各类体育组织,广泛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再培训工作。同时依托各类全民健身和科学指导志愿服务等活动,为指导员提供交流和锻炼平台,提升能力素质和服务意识。

3.规范管理体育晨晚练活动站点。不断夯实属地职责,对全市体育晨晚练活动站点进行造册登记,规范管理,并依托社区运动会等载体,加强扶持指导,进一步提高站点活力和组织带动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有效调动体育社会体育组织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让体育协会、俱乐部进社区、下基层,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管理遍布全市公园、广场、社区的体育晨晚练活动站点,加大扶持指导力度,加快推进活动站点向社区体育俱乐部、服务指导站的转变,提高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水平,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三)关于在有效利用好上述闲置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同时,鼓励各单位和市民群众组成赛队,政府和相关体育组织牵头,经常组织开展全市或各区群众性各类体育项目的联赛,安排广播电视台、各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现场直播报道,在全市掀起参赛、观赛、评赛的热潮,并可如“村BA”民间赛事一般迅速打造我市的网红联赛品牌,带动相关周边产业和商贸旅游服务业配套发展,打造全国知名和领先、富有特色的体育强市。

2022年6月10日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开幕成功举办,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社区为基础单元,共举办选拔赛14553场、区县(开发区)分区赛115场、市级总决赛5场,颁发各类奖项39175个,直接参与群众103.5万人,辐射带动群众超过500万人。市,区两级先后调动2223个体育活动站(点),107个体育协会、73个体育俱乐部,2022名裁判员、539名专业教练员、2万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8.7万余名志愿者全力保障各项赛事顺利进行。市级以上媒体共发布各类宣传报道3037篇,阅读量达7775.4万,《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和《中国体育报》等权威媒体多次重点报道。

下一步,市体育局将以首届社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牵引,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竞赛活动体系。

1.品牌引领,持续打造精品赛事。依托西安“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等区位优势,持续打造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中国街舞大赛、国际象棋女子大师巅峰赛等精品体育赛事。深化与国内外高层次体育机构及兄弟城市的战略合作,积极承办、联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加快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2.部门联动,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加强与机关工委、教育、农业、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电视台等部门的协作,以办好社区运动会、“舞动长安”健身技能大赛、残疾人系列赛等品牌赛事为切入点,常态化抓好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三级联赛(区、市、省)和路跑、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众喜爱、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采取线上、线上多种形式,全面打造“泛体育”专题栏目,大力推广和落实工间健身制度。

3.发挥优势,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大学生及校友体育交流活动。强化与陕西省学生体协以及重点名校的战略合作,广泛开展大学生体育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大学生来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国际足球中心、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等体育场馆进行体验;加强与组织部、外办、人社局、教育局等部门的协作,打造大学生路跑联赛、定向赛等赛事,以赛事为纽带,宣传西安、推介西安,使大学生热爱西安、融入西安,推进高校资源向西安城市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有效转化。

西安市体育局

2023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