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体育局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747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B
西安市体育局
签发人:马锐
市体函〔2021〕66号

西安市体育局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747号提案的复函

朱利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后全运时期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

感谢您对西安体育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十四运会是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举办的一届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全国性综合性体育盛会,是我国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后举办的一次重要综合性运动会,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国内举办的首场综合性运动会,是北京冬奥会前国内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是全运会首次在中西部地区举办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为我市留下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积累宝贵的大赛承办工作经验,对我市体育产业产生较大辐射影响,也为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需要重点打造高质量赛事遗产,强化城市对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目前,我市以打造赛事名城为目标,结合我市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承办国际、国家级高水平体育赛事,精心培育打造自主IP赛事品牌,除每年定期举办西安国际马拉松赛(金牌赛事)、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世界名校大学生国际赛艇大赛等精品赛事外,还先后举办了多届中国跆拳道公开赛等“一带一路”系列精品赛事。积极探索体育旅游新模式,策划推出9条夜跑线路,通过跑步,展示特色西安文化风光。积极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多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全市体育消费水平。积极争取亚足联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成功取得了2023年足球亚洲杯比赛城市的承办权,也成功申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有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我们将放大十四运效应,促进体育场馆发展新业态。一是发挥西安奥体中心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场馆的建筑、喷泉、灯光、环境要素等,将体育场馆打造成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培育、引进本场馆持续性的品牌赛事或活动,打造赛事主场文化。二是打造其他十四运场馆,以文旅为依托,利用周边环境因素,丰富体育消费内容,拉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融合。支持运营方以体育场馆为平台,研发西安体育文创产品,深度挖掘赛后体育场馆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商业开发。结合场馆特征、区位等优势,有效组合体育、健康、文化、旅游、会展、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举办体育博览会、体育嘉年华等活动。三是支持十四运场馆开展全民体育培训。鼓励十四运场馆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专业训练、青少年培训和大众培训的服务,推动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打造多功能、多业态、高效益的体育消费集聚地。

(二)需要助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

我局积极培育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单位,体育综合体等,每年向省体育局及国家体育总局推荐优秀项目。目前,城市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已入选全国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威赢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作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西安马拉松入围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西安马拉松线路入围全国十佳体育精品旅游线路。2021年,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及省体育局工作要求,积极申报2021十一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荐阎良区极限运动之旅为十一黄金周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并成功入选。同时,推荐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为2021年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上报国家体育总局,推荐弘健体育文化发展公司和城市运动公园作为陕西省体育服务综合体上报省体育局,不断提高我市体育产业品牌,丰富我市体育产业市场。

我们将放大全运会综合效应,推动全市体育产业新发展。一是紧密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发展基础和优势,以“打造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目标,统筹谋划全市体育产业发展。二是以奥体中心片区为基础,谋划建设一个现代体育产业示范园区,引领和带动全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按照“赛后利用一馆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发场馆资源,创新十四运场馆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在保障市民日常健身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已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和新建中小型体育场馆设施等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和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注重对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三是通过利用和改造既有场馆设施,采取场馆租赁、体育培训、健身服务、商业销售、休闲购物、观光旅游、广告经营、品牌输出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发挥场馆综合效应,最大限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策划文化、旅游、体育高品质服务业态,扎实推进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协调、持续发展。

为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及省体育局相关要求,我局于2020年6月研究制定了《西安市申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同时配合编制相关汇报彩页及支撑材料,使我市成功取得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号。之后我局先后组织召开2次体育企业座谈会、征求各区县开发区及市级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认真学习借鉴国内体育发达城市先进经验,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并印发了《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助力我市体育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推动我市体育消费规模增长、消费机制创新、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消费在推动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做好西安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工作,入户进行3101个样本量的问卷调查,经数据分析得出:2020年西安市体育消费总规模280.7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2167.78元(未公开),同时形成调查报告上报国家体育总局。

我局将以文旅为依托,丰富体育消费内容。支持以各精品赛事、体育场馆等为平台,研发西安体育文创产品,放大十四运效应。一是支持浐灞生态区、长安区开辟体育研学、体育夏令营等中小学生体育旅游线路;配合“三河一山”生态绿廊建设,新建全民健身绿道达到200公里,将渭河西安段沿岸全民健身长廊、灞河右岸滨水景观带等“三河一山”重点项目打造为体育休闲消费新场景。二是以翠华山登山节、冰雪运动等为抓手,打造翠华山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以“城市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为典型,着力打造“幸福林带”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建设集运动健身、体验旅游、田园康养于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促进体育赋能乡村振兴。三是开展 “西安市体育消费博览会”等体育文化会展活动。持续打造西安马拉松赛等精品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健身康养、青少年体育培训等产品新业态。延伸体育产业链,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带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居民幸福感。

(四)全运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完善,除最核心的服务竞技体育外,要不断挖掘后全运会的文化多元价值及其功能作用,不留遗憾。

市体育局紧抓历史机遇,在全运会和残运会筹备阶段,配合市执委会指导成立了14个项目竞委会,先后牵头召开50余次工作会议,邀请专家多次开展业务培训,赛前实战演练30余次,顺利协助举办10场测试赛。在比赛阶段,安排专人下沉竞委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度,邀请专家全流程实战演练,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协助规划42.195公里马拉松赛道。同期,我局根据工作实际拟定了《西安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市体育局各项目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试训、进队标准》等制度文件。并以亚洲杯举办和我市申报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推进足球项目快速发展。大力开展冬季项目,扩大冰雪运动参与覆盖面,推广冬季两项及现代五项激光跑竞技赛事,为我市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现代五项及射击项目储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我局将根据全运会经验总结,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优化竞技项目发展布局,打造科学高效训练体系。一是坚持开门办竞技体育,引进各方力量参与共建,激发竞技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完善竞技体育横向(政府、社会、学校等)纵向(市级、区县、外部)协同联动机制;发挥项目协会发展竞技体育的职能,厚植竞技体育基础。二是立足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特点和场地设施等客观条件,按照“保持适度规模,突出优势重点,实施分类管理”的思路,做好体育项目布局规划,推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均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格局。三是挖掘各方资源,建立“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强项,补齐缺项”的双向人才交流渠道,提升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的专业技能,畅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输送渠道,指导和扶持中小学校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队伍。

(五)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我局聚焦全运惠民,策划了以“迎全运 惠民生 我要上全运”为主题的系列赛事活动,成功举办“舞动长安”2021西安市全民健身技能大赛、2021中国·渭河健身长廊第六届自行车联赛(西安站)等线下球类和绿色骑行等比赛以及线上全民健身大会、抖音大赛、“运动达人”评选等活动,全年举办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路跑系列赛等14场马拉松赛事,吸引了7.39万人参加,线上参与者36万人次。全运会4个群众展演项目线上展演投票总数约6625.3万,展演平台浏览量约7224.3万,访客数约914.9万,达到了人群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的效果。同时持续推进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大更新维护力度;加强与其他部门协作,多样化实施笼式足球、笼式篮球、群众健身房、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园区等较高层级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指导30所学校健身场地向公众免费开放,共向社会提供田径场地30个、篮球场地52个、足球场地25个、乒乓球场地31个,羽毛球、排球、器械类等场地31个。

我局将针对群众体育领域,提升公共体育设施质量,开展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一是制定《西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对全市体育基础设施用地及建设的科学有效规划、保障和管控,努力补齐我市体育基础设施短板。二是按照常态化、精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开展“阳光体育、健康成长”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指导社区开展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重点关注少年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健身活动,努力实现全民健身服务均等化。三是构建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与服务体系,建成西安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按周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促进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常态化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机关、进社区、进镇村、进学校、进企业;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建成“西安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智能化精准健身指导;推进智慧健身园区、智慧健身步道等建设。

(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我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快体育文化发掘传承、交流合作、发扬光大,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引领作用。充分挖掘西安古都体育文化,重视抓好马球、武术、健身气功、秧歌、棋类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利用、传承和推广,打造西安体育文化名片。加强体育文物、文献、档案的征集、研究、利用,编撰《西安体育发展史》《长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艺术精品”评选,鼓励体育类影视、文学、美术、摄影、动漫创作。加强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建设,会同教育部门研究制定西安市体教融合实施意见,成立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认定500所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

我局将建立健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积极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和传播。一是加大力度做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化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掌握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名录,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深入的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将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纳入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融入各类体育培训,利用现代手法为传统体育运动注入新活力,使其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让体育非物质文化广泛服务于群众健康。三是以第十四届全运会、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西安赛区比赛等赛事举办为契机,以奥体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为载体,加强举办传统体育精品赛事、体育论坛,开展信息交流、科学研究等系列活动。建好西安体育融媒体平台,推动建设西安市体育博物馆,展示我市体育历史、体育荣誉、体育名人等,发挥好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西安体育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西安市体育局

2021年11月17日

(联系人:李璇  电话:86787898)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