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西安市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是西安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高标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着力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建设西部体育强市,推动西安体育在全省率先发展,提升体育工作综合水平和竞争力,是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陕西省体育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新时期西安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制定西安市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全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民健身条例》,以体育工作实现全省率先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屡创佳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规模数量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我市连续第五次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开展。围绕“四大主题”全市示范性群众体育活动和“一区县一体育品牌”创建活动,带动全市各行业、各人群参与全民健身。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和体育社团每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超过 560项(次),参与人数超过450万人(次)。先后建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全民健身示范区、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全民健身长廊、世博园全民健身示范区、青龙寺遗址公园全民健身园区、高陵泾渭广场全民健身示范区、民乐园全民健身示范区、未央广场全民健身示范区、翠华山全民健身长廊、沣河生态景区全民健身园区等9个全民健身“亮点”工程。实施陕西省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72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7个、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221个。实施西安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480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624个,实现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行政社区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每年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15期,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6609名。建成体育晨晚练点1600个,国家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注册站点211个。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每年监测人数不少于500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安排,2014年共采集我市幼儿、成年人、老年人体质监测样本4000例,上报有效样本3000例,较好地完成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任务。2015年对全市35个社区、行政村的儿童、中年人、老年人进行了全民健身活动状况问卷分类调查,共采集上报有效问卷1620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市布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所,国家级射击重点学校1所,国家重点布局射箭学校2所,国家重点布局举重学校1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所,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所,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3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9所,基本建立了良好的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体系。2011—2013年,我市省级以上训练单位输送的优秀体育苗子18名,获得世界冠军25个、亚军5个、季军3个,获得全国性比赛冠军48个。在2011年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上,我市共获得2金、7银、6铜的好成绩,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郭文珺荣获女子10米气手枪射击比赛冠军,秦凯荣获男子双人三米板跳水冠军。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陕西省共获得9枚金牌,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郭文珺、秦凯、吴雅楠等共获得6金6银2铜的优异成绩。2014年陕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我市代表团共获得金牌399枚,列全省金牌总数第一,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业余训练先进单位”等称号,我市参赛运动员 1人达到射箭项目国家运动健将级标准,12人达到游泳、举重、射击和射箭项目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2014年第17届亚运会,我市运动员郭文珺、司雅杰、彭飞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郭文珺获得女子10米气手枪团体赛冠军,个人第5名;司雅杰获得女子跳水项目10米台冠军;彭飞获得国际式摔跤古典式85公斤级第3名。2013年,成功举办了西安市第十五届运动会,运动会共设成年组和青少年组两个组别,各设14个大项,共584个小项,来自全市各行业5000余名运动员同台竞技,奋力拼搏,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同时赛事组织工作安全顺利,取得圆满成功。

3.体育产业和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体育赛事活动借助旅游和历史人文资源,把策划宣传与市场化运作紧密结合,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联手合作,成功举办了每年一届的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公开水域游泳比赛和西安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使体育赛事走入市场,开创了体育平台资源共享、体育市场互惠互利的产业发展新路子。认真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加大体育彩票销售和运营管理。截止2014年12月,全市体彩销售网点达到1180个,占全省网点总数的32%,2006-2014年体彩累计销售46.46亿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资金。加强高危险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落实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推动全市体育经营活动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基本建成西安市伞塔路全民健身中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满足周边群众健身和我市业余训练需求,填补了我市东郊公共体育综合场馆的空白。积极做好市人民体育场整体改造项目启动,按计划实施推进。阎良区、周至县、莲湖区、长安区相继建成区级文体中心,全市人均占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逐年增加。通过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我市的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18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2平方米。

“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一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发展不够均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仍有差距;二是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和发展不够科学合理,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公共体育场馆设施陈旧、功能不齐、数量不足,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四是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机制体制不健全,综合效益不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十三五”时期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

1.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工作在新时期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体育事业寄予厚望,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在出席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时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期我国体育改革发展的准确定位,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体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科学编制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育工作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谋划体育,不断挖掘和展示体育的综合社会价值和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2.要从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体育发展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扩大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体育事业发展所带动的体育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发展潜力大、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资源消耗低等显著特征,在稳增长、调结构、扩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体育工作要从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让体育消费助力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3.要紧紧围绕西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不断推动我市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从西安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看,在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及省市共建大西安等多种利好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举办的重大历史契机,必将对西安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场馆基础设施产生巨大影响,必将积极推动西安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体育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体育强、城市强,体育工作既要正视差距和不足,更要对发展充满信心,要更加充分认识到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准确把握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努力推动西安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西安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抓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争创西部体育强市实现全省率先发展和全力做好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为牵引,不断深化体制机制调整改革,推动西安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健康西安”、“品质西安”做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体育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服务,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扩大体育产品供给和质量效益,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我市体育工作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体、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保障体育事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三)主要发展目标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到“十三五”末,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00万人,占总人口的45%以上。

体育场地和设施不断完善。到“十三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基本覆盖城乡,力争建成15分钟健身圈。

竞技实力明显增强。每年吸引60万人次后备体育苗子到青少年俱乐部接受锻炼,常年参加业余训练青少年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体育产业明显增效。到“十三五末”,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60亿元,体育彩票年销量保持在15亿元。

三、“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群众体育

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构建全民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全市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的宗旨,广泛组织和指导全市各行各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传统的单一器材配置提升为包含笼式足球、篮球等多种运动场地的综合性健身工程,不断完善我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促进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发展。

1.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育事业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加强对基层社区和乡镇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采取政府直接委托提供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不断加强公共体育服务,到2020年区县财政投入人均体育事业经费不低于5元。建立市级体育部门对区县体育、行业体育、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价体系,完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场地、体质监测、体育法规等方面综合评价,促进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以创建体育品牌活动为重点,围绕体育大拜年、全民健身日、水上体育运动、城墙马拉松赛全市示范性“四大主题”活动,以及结合体育三下乡、进社区等多种形式,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坚持城市体育抓社区、农村体育抓乡镇、青少年体育抓学校、社会体育抓行业的基本思路,不断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和改进体育社团建设,重点发挥市区两级体育总会和单项协会的作用,鼓励区县和社会各界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创办更多地特色赛事并形成区县体育特色品牌。

3.加强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对全市149个老旧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配套安装工作;严格执行器材使用年限规定,对达到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及时拆除更新。

4.实施全民健身示范区、示范带“亮点工程”建设。结合我市公园、绿地、广场发展布局,配套实施“全民健身园区”、“全民健身长廊”等示范亮点工程。规划建设渭河西安段体育健身休闲长廊,沿岸规划建设自行车骑行道、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轮滑场、乒乓球园、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利用水岸建设赛艇、龙舟、垂钓等运动场地和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打造渭河体育健身休闲综合工程。

5.规划建设秦岭健身设施。依托秦岭北麓山地自然景观,规划建设连接蓝田、长安、户县、周至沿秦岭自行车健身道;规划建设4条标准化登山健身步道,每条长度约20公里,其中户县、周至境内各建1条,长安境内建2条。

6.继续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建设,注重发挥作用,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保障。

7.继续做好我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开展全民体质提升计划。

(二)竞技体育

继续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扶强扶优、效益投入”的原则,以大赛争光为突破,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管理服务为保障,以举办赛事为载体,不断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训练水平,增强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在省运会上保持领先地位,努力在国内、国际大赛上有更多西安市培养输送运动员摘金夺银。力争在2018年陕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夺取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第一。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努力实现金牌、奖牌数有所增加,运动成绩争创西部前列,努力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争取在2016年及2020年奥运会,2017年第13届全运会,2018年第18届亚运会上有更多我市培养输送运动员取得好成绩,为西安人民争光。

2.实现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突出,项目均衡发展。对运动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全力抓好田径和游泳两个基础大项,加快发展国际式摔跤、柔道、射击、跳水、武术、体操、射箭等强势项目,促进乒乓球、举重、跆拳道、篮球、足球、排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水平稳步提高,保持并适度扩大发展规模。加强对赛艇、皮划艇、拳击等运动项目队伍的选材和组建,增设羽毛球、网球等运动项目,进一步扩大各运动项目运动员和从事业余训练的人数。鼓励和扶持各区县少儿体校、体传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重点发展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运动项目,形成地方优势和特色。

3.坚持体教结合,全面开展业余训练工作。加强和巩固业余训练基础,优化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布局,形成区县有特色,校校有强项的格局;争创2-3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使省级体传校达到30所,国家级体传校达到7所;办好国家级、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吸引60万人次后备体育苗子到青少年俱乐部接受锻炼;保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所,创建1-2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确保常年参加业余训练青少年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到2020年,在我市直属训练单位附近设立4-6所“体教结合示范学校”,逐步解决学生运动员就近入学问题。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加强运动队管理和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不断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贯彻执行“两纳入”工作,加快奥体学校(九年义务教育段)建设和发展,使运动员文化教育得到保障。为运动员就学、转岗就业创造条件。抓好梯队建设,每年保持在省体育局注册运动员1000人左右。到2020年,力争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及其它国际大赛上有更多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制定教练员注册管理办法,规范教练员任职资格、选拔任用、学习培训、业务培训等基础工作,促进教练员素质稳步提升。

5.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积极开展校园足球和学校足球联赛,以学校为依托,加快发展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扩大足球人口,在青少年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校园足球文化,以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储备为基础,组队参加全国、省内青少年足球比赛。

6.完成好“十三五”时期举办和承办的赛事任务。认真筹备和精心组织2017年西安市第16届运动会;每年争取承办1-2项全国、省级单项比赛,举办市级青少年体育赛事50项次以上。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多元社会功能,丰富我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7.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不断净化赛场风气,确保我市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不出现任何兴奋剂和赛风赛纪问题。

(三)体育产业

全面贯彻落实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并重,产业总量扩大与质量提升并举,加快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体育市场,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努力把西安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1.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陕西省和西安市“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研究制定配套法规措施,在体育用地、场馆建设、招商引资、评价体系、政策法规等方面有所突破。

2.大力发展体育彩票销售业。强化体育彩票基础建设,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转变。创新体育彩票新玩法,借助新兴网络平台,积极拓展体育彩票销售市场,“十三五”末,全市体育彩票年销售量保持和超过75亿元。

3.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在保证群众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开发体育健身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健身产品需求。培育并发挥健身服务标杆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并推行健身服务业星级评定标准,加强对健身服务企业信誉、质量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建立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制定统一的市场服务标准,提升企业服务质量。

4.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采取政府补贴赛事等激励机制,积极申办全国和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落户西安,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各级政府、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社团组织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借助我市文物遗迹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特点,依托“山水路城”,精心打造类似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万人登山赛、赛艇对抗赛等精品赛事。制定竞赛表演市场整体开发规划与策略,大力推进竞赛市场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以冠名、特许、专营和合作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开发体育无形、有形资产,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5.支持区县体育产业发展。支持阎良航模和无人机实训练基地、石川河水上运动休闲项目,莲湖区大庆林带体育健身长廊、中国红拳武术推广基地,户县足球基地、射击运动基地、体育主题公园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运动和健身休闲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影响的品牌赛事。

(四)体育场馆建设

着眼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编制2015-2025年全市体育设施用地规划,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市建成一批大型体育竞赛、训练、健身场馆,增强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单项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

1.改造提升西安市人民体育场设施功能。对市体育场现有设施场地进行整体改造,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功能,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打造主城区全民健身中心和青少年运动训练基地。

2.规划筹建西安市体育中心。以筹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建设任务为牵引,在西安选址新建一座集举办国际国内大型高水平赛事、青少年训练、群众健身于一体的高标准、高水平、设施齐全且符合城市发展水准的综合体育场馆,丰富城市体育元素,满足我市竞技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需要。

3. 规划筹建西安市体育体育训练基地。着眼全市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西安市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集射击射箭、跳水、室重竞技等项目训练和比赛场馆,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市竞技体育训练条件。

4.在城北新建标准化公共游泳馆。满足周边群众游泳健身需求,提升城市综合体育服务功能。

5. 加快县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县级公共体育场建设》要求,到“十三五”末,13个区县各建成一个有400米塑胶跑道,覆盖人造草皮标准足球场和2000人看台的公共体育场地。

6.规划筹建西安市体育工作队教学训练综合中心项目。积极改善市体育工作队教学和训练条件,加快教学训练综合中心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教学和训练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体育工作“三纳入”,建立健全对体育工作的综合评价机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新时期西安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规律新特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落实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有效调动社会力量举办体育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各级体育协会、社团和体育组织的主导作用,全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服务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体育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体育场馆和运营管理,加快推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二)实施人才兴体,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高素质体育行政管理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壮大体育人才队伍规模,为建设西部体育强市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证;积极开展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工作,强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努力提高体育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三)加强体育宣传和体育文化建设。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任务,不断研究新形势下体育宣传工作的特点规律,正确把握体育工作的宣传导向;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作用,唱响以体育强市、全民健身、大赛争光为主题的体育文化主旋律;加强网络和舆情监控,依法妥善处理舆论危机;积极参加和创办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构建国际大都市做出贡献。

(四)加快体育法制建设和科学研究。以推进体育行政管理工作法制化为重点,健全体育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依法公开权力清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对体育和行政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营造体育系统学法、用法、守法和以法治体的良好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加强对体育行政执法行为的检查监督;探索和研究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和科学健身的新方法,为全市群众科学健身提供良好的服务;重视体育科研,健全体育科研队伍,完善体育科研设施,用科学的手段为体育训练服务,促进体育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加强目标任务考核,做到奖优罚劣,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体育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