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西安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时期。西安市体育事业“十二五”期间,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民健身条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努力实现体育事业在全省率先发展和建设西部体育强市的奋斗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做出贡献。根据国家、省体育局和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新时期西安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制定西安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按照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要求,紧紧抓住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陕西西安段传递活动,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参赛奥运会金牌历史性的突破,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体育局的表彰奖励,我市连续第四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一五”时期,我市竞技

—1—

体育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效益投入、扶强扶优”的原则,确定了以射击、摔跤、柔道为重点发展项目(我市目前共设立了17个项目),不断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初见成效,射击项目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亚运会、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摔跤、柔道在全国六城会上取得了3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初步形成了以射击、柔道、国际式摔跤等为代表的优势竞赛项目,已具备了在国际和国内大赛中夺冠的实力。我市不断加大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力度,重视市、区(县)少儿体校、训练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并制订了评估和奖励机制。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所,国家级射击重点学校1所,国家重点布

局射箭学校1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3所,我市已基本建立了良好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培养体系。

2006—2010年,我市输送到省级以上训练单位的优秀体育苗子71名,获得世界冠军29个、亚军11个、季军6个;亚洲性比赛冠军11个、亚军6个、季军3个,全国性比赛冠军28个。在2006年省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获得金牌351枚、奖牌706枚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的好成绩;在2007年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我市夺得3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的好成绩,金牌运动员均为我市直属单位训练培养的运动员。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市培养输送的4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了射击、跳水、赛艇和武术项目的比赛,共获得了2枚金牌、1枚铜牌和1枚特

—2—

设项目金牌的好成绩。金牌数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实现了西安本土运动员奥运夺金零的突破,这也是西安市籍运动员参加历届奥运会人数最多和取得成绩最好的一次。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获得了4.5枚金牌(陕西省共获得9枚金牌),实现了我市竞技体育在全运会上的突破,为西安和陕西人民争得了荣誉。2009年8月,举办了西安市第十四届运动会,运动会共设28个大项(青少年组14项、成年组14项),共有13个区县和20个行业代表团的431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赛会组织工作达到了市政府提出的“安全、节俭、隆重、热烈”的总体目标,也为备战2010年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和第

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选拔了优秀体育后备人才。2009年,我市按届次举办了西安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和西安市第五届机关运动会等。在2010年9月结束的省十四届运动会上,我市获得金牌349枚、奖牌673枚和团体总分21157分,实现了金牌、奖牌和总分三项第一。在2010年9月结束的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夺得了349枚金牌、175枚银牌和149枚铜牌的好成绩,实现了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群众体育成效显著。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特别是我国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后,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全民健身框架,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体育和老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成为

—3—

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全市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40万人,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2%以上。以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为龙头,积极开展高校赛艇对抗赛、公开水域游泳、“一区县一体育品牌”和协会体育品牌活动,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和协会每年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达700余项次,在全市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十一五”期间,在全市累计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和“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648套,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32个,面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10所。先后在环城公园、莲湖公园、兴庆宫公园、曲江南湖公园建成了全民健身园区,利用广场、公园等休闲区域,在全市建成群众晨晚练点1600余个,健身气功站点122个,各类体育经营场馆400余家,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270余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西安市连续4次(每四年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群众体育先进县1个,乡镇8个,街办和社区17个。

(三)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产业长足发展,已成为推动西安经济发展的新兴和朝阳产业。截止2009年末,全市拥有体育经营场所240家,从业人员2400名,总收入1.2亿元。尤其是以体育彩票销售取得较好成绩,目前,全市设立体彩销售站(点)1100个,2006-2010年累计销售额超过20亿元,积累体彩公益金过亿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

—4—

支持。“十一五”期间,我们借助我市旅游资源和人文优势,把体育赛事策划宣传与市场化运作紧密结合,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联手合作,成功举办了每年的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和四年一届的西安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从而使体育赛事走入市场,开创了体育平台资源共享、体育市场互惠互利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四)公共体育设施得到加强。“十一五”时期,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投资4000多万元在市体育场西南角建成了1.3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既满足我市青少年体育学校学生业余训练的要求,也满足了市民参加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健身项目的需求;市射击射箭管理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

改造了射击训练场,改善了射击运动员训练条件;市体育运动学校投资200多万元改造建设了塑胶跑道田径场,改善了该校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在市体育场投资200多万元在田径场铺设了人工足球草坪,保证了市体育场每年正常体育竞赛、业余训练及对群众开放的需求。“十一五”全市共有体育场(馆、所)4827个(主要分布在大、中、小学),总面积1664.37万平方米。“十一五”以来,全市体育事业按发展规划要求,各项目标任务超额或提前完成。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2006-2010年,我市的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体育工作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活动不够多;二是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综合竞争力和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三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四是体育产业

—5—

市场化步子还不够大,综合效益还不高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二、“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规划,打造西咸一体国际化大都市,强力推进西部强省建设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体育事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建设西部体育强市的关键时期。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

了建设体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和西安市率先发展的要求,对推动全省和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做好西安体育发展的文章,把体育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力争全市体育工作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努力建设西部体育强市。

(一)“十二五”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民健身条例》,以实现体育工作在全省率先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力争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再创佳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体育科学管理能力。到“十二五”末期,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6—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等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实现率先发展,努力建设西部体育强市,从而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是:全力以赴构建“西部体育强市”,要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竞技体育为龙头,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并重,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并举,继续巩固我市群众体育在全国的先进地位,不断完善和改进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竞技体育在西部城市名列前茅,在全国同类城市进入前列。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和国际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体育产业发展进入西部前列,努力提高全市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为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做出贡献。

(三)“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群众体育: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群众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夯实群众体育基础,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

(1)以《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增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增强全市体育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水平。积极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中的各级政府为公众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将群众体育事业纳入县级以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用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县级以上本级体育主管部门预算的要求,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体育事业经费纳入到各

—7—

级的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重点扶持乡镇和农村发展体育健身事业。

(2)以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为抓手,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450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2015年完成全市3159个行政村85%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更好地实现城乡联动;2011年新建“社区全民健身路径”74个,全市575个行政社区达到全覆盖,对达到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逐年进行更新。进一步扩大体育健身设施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功能;在已建成的公园体育示范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

唐城墙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全民健身园区的建设工作,加快在公园、绿地配建体育设施,逐步实现公园体育化,体育园林化;进一步配合教育局抓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工作,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空余场地加强健身功能配套,发挥大型场馆在全民健身中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功能性、公益性强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等场馆(池),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消费需求;继续开展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创建活动。

(3)以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建设为保证,指导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建设,组织和指导群众开展经常性体育活动。完善全市体育社团管理,推动体育社会化发展。

—8—

加强区(县)体育总会建设和区(县)单项体育协会建设力度,扩大体育协会覆盖面,规范和加强对基层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指导服务和监督,形成群众自我组织、自我活动、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机制。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名,使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2270名,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系统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完成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5000人体质监测任务,每五年向社会公布一次我市市民体质健康状况。

(4)以基层体育活动为突破,发展特色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突出重点,发展特色,推动全市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继续坚

持城市体育以社区为主,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主,农村体育以乡镇为主,抓好基层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好区县、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等特色群体赛事,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使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3%以上。

(5)以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为龙头,继续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办好每年一届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和高校赛艇对抗赛及公开水域等大型体育赛事。创建一批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品牌赛事。各区县结合地域特点,继续做好“一区县一体育品牌”项目,要在扩大规模,扩大影响,提升水平上下功夫,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县体育亮点,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6)以体育交流为平台,服务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加强“关

—9—

天水”经济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体育交流活动。积极利用国家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加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部城市的体育交流活动;凭借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优势,搭建体育交流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交流活动,推动西安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内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加强与国外友好城市之间的体育交流、培训等活动,不断扩大西安影响力,为将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服好务。

2、竞技体育:继续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扶强扶优、效益投入”的原则,以大型运动会为突破,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以管理服务为保障,以举办赛事为载体,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增强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积极支持西安市籍运动员备战2012年第三十届奥运会、2014年第十七届亚运会和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力争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2)做好2011年我市参加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2014年陕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备战参赛工作,力争我市代表团在全国城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在省十五运会上取得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举办好四年一届的西安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按届次协助举办好全市机关、工人、民族、老年和残疾人等运动会。

(3)夯实训练基础,加大人才输送力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市、区(县)两级体育部门、教育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贯

彻落实好体教结合的有关政策。完善输送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

—10—

度,扩大奖励范围,促进优秀体育苗子向上输送。到2015年,市、区县两级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达到4000人,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人数达到5000人,保证我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我市向省和国家输送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逐年增加,“十二五”末我市输送到省体校以上训练单位的人数达到100人,输送到国家队的优秀尖子运动员达到20人以上。

(4)强化训练基地建设,提高训练管理水平。着力巩固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市青少年体育学校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成果,不断提高训练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省和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每个区、县争取有1-2个成为省或市级训练基地。

(5)“十二五”期间,每年承办国家级体育赛事1-2项;承办全省体育比赛3-4项;举办市级青少年体育比赛50项次以上。

(6)加强训竞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体战略。强化教练人才、裁判人才和训练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初步形成一支总量合理、结构良好的教练、裁判、科研人才队伍,以保证成绩目标和输送指标任务的完成。加强竞训管理队伍建设,工作上严格要求,政治上重视关心,保持竞训干部队伍的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进一步完善成绩奖、输送奖、体育突出贡献奖评选奖励办法,增强激励机制。

3、体育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创

新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多方位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创建西部体育赛事中心城市,积极构建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表演、体

—11—

育休闲旅游、体育培训咨询服务和体育彩票销售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市场。

(1)继续贯彻落实《西安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加强和规范体育市场管理,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确保全市体育市场良性发展。

(2)“十二五”期间,每年有重点、有计划地通过市场化举办2-3项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

(3)“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5亿元以上销售任务,发行体育彩票达到25亿元,实现公益金收入1.8亿元以上的任务。

(4)创建1—2家高水平体育职业俱乐部,全市民办非企业体育俱乐部达到500家以上。

4、体育场馆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市建成一批大型体育竞赛、训练、健身场馆,增强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单项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十二五”期间,科学实施“一体两翼多轮驱动”建设项目——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为“主体”,以市体育场改造项目和国际休闲运动中心建设为“两翼”,以伞塔路综合健身中心、运动学校运动员公寓、7个区级全民健身中心等等建设为“多轮”,共14个项目,预计总投资为42亿元。采取政府主导、体彩公益金投入及市场化运作方式等形式筹集资金。

(1)以省市联建新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主体。既在西安沣

渭新区规划建设一个奥林匹克中心,占地约2000亩,计划建设一个6-8万人的体育场和2万人的体育馆等体育设施。

(2)以市体育场改造项目和国际休闲运动中心建设为“两

—12—

翼”。既改造市体育场田径场、建设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总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建设国际休闲运动中心项目,分别建设18洞、36洞高尔夫球场,并配以高端商务会所,同时建设高山运动、蹦极、骑马、网球、羽毛球、健身中心等时尚运动休闲文体中心,项目总投资26亿元。

(3)以伞塔路综合健身中心、运动学校运动员公寓、7个区

级全民健身中心等等建设为“多轮”。 既西安市伞塔路综合健身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共投资1.8亿元(其中健身中心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投资约8000万元);运动学校运动员公寓楼建设项目,计划在运动学校内建设运动员公寓一座,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工程预算约4000万元;在城七区(城六区和长安区)建设7个全民健身中心,每个中心占地约20亩、投资约5000万元,总投资为3.5亿元;其他6个区县也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达到一场一馆和3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免费向群众开放的健身广场。

(四)西安市“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政府管理及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对区(县)体育工作的综合评价评估体系和奖励机制,完善单项体育协会年度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区(县)、

乡镇和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体育健身组织的积极作用,全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健全市、区(县)两级体育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和引导,保持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加强城乡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

—13—

放。

(2)继续深化改革,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西部体育强市为目标,深化人事制度和体育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建设和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整和优化体育管理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提高体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适应

西部体育强市需求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

(3)加大对基层扶持力度,打牢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基础。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区(县)体育事业发展政策和资金扶持办法,促进区(县)体育工作上新台阶;加大对单项体育协会、全民健身点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建立运转正常、有效监管、服务群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善区(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市级训练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建立项目布局合理、年龄结构衔接、科学训练有序的青少年训练体系。

(4)加快体育法制建设和科学研究。加强对各级体育行政人员的法制教育,完善体育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在全市体育系统形成良好的尊法守法氛围;探索和研究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和科学健身的新方法,为全市群众科学健身提供良好的服务;重视体育科研,健全体育

科研队伍,完善体育科研设施,用科学的手段为体育训练服务,

促进体育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加强目标任务考核,做到奖优 罚劣,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体育强市。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