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安市体育工作要点

2019年,全市体育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扣“追赶超越”“五个扎实”要求和“五新”战略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省市关于体育工作的任务部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奔跑奋斗,全面推动“赛事名城、健康西安”建设,努力开创体育强市建设新局面。

一、加快十四运会筹备工作

1.完善筹备工作组织机构。在前期十四运西安市执委会4个部室的基础上,组建组织人事部、信息技术部、财务部、审计监察部、群众体育部和残运工作部,实行集中办公。建立人员管理、工作运行、任务督办、财务管理、审计监察、考核激励等工作制度,畅通运行机制,强化工作督办,确保十四运各项筹备工作顺利推进。

2.加强十四运会备战训练。集中优势资源,抓好田径、游泳、柔道、射击、摔跤等优势项目的训练和参赛备战工作。研究制定优秀体育人才引进聘用与管理办法,充实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编制十四运会科研攻关、科技服务项目库,组织科研立项和科研攻关,为备战训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制定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筹备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同城同期举办赛会的相关准备工作。

3.加快十四运会场馆建设。抓好西安奥体中心建设,确保主体育馆、游泳跳水馆、体育场和周边交通环境绿化等配套设施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加快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体育馆、西安秦岭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场馆改造工作,全面启动西安市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制定残特奥会场馆改造工作方案,组织残特运动场馆及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按照省筹委会“智慧场馆”建设要求,抓好全运信息化建设,确保符合竞赛标准和要求。

4.营造迎十四运浓厚氛围。制定全运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将体育元素融入到主题公园、广场绿地、旅游景点和美丽乡村建设,构建迎全运美丽环境。大力开展以“我要上全运”为主题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在全市营造喜迎全运的浓厚氛围。研究制定十四运会西安市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建设方案,制作西安体育宣传片,筹备西安体育发展史展览,抓好地铁、高速公路、繁华商业地段户外广告布设。

二、抓好“赛事名城”建设

5.科学制定“赛事名城”打造计划。对标全球著名体育赛事之城,以打造国际“品牌名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完善场馆设施为核心,编制《赛事名城建设三年工作规划》,统筹实施赛事品质提升行动、产业市场培育行动、对外合作交流行动和政策扶持保障行动,助力西安“运动、活力、健康”之城建设。

6.大力培育特色一流体育赛事。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和市场意识,紧紧围绕活动设置、赛事服务、群众体验等,着力提升赛事品质和赛事影响,继续办好第三届西安国际马拉松赛、2019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2019中国跆拳道公开赛、2019女子国际半程马拉松暨全国女子半程马拉松锦标赛、亚洲摔跤锦标赛、“一带一路”国际铁人三项赛暨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资格赛和“丝绸之路”系列赛等重要国际赛事活动,打造西安作为赛事之城的靓丽名片。

7.营造“赛事名城”建设良好环境。加强体育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为体育企业、社会组织等举办赛事活动、建设场馆、发展产业等提供技术指导、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力量,推进篮球、足球职业化试点,促进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加大游泳馆、综合性运动馆新建力度和市体育场等老旧场馆的改造力度,推进区县标准化体育场建设,力争2020年前实现全市区县标准化体育场建设全覆盖。积极宣传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增强西安体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打造“15分钟便民健身圈”

8.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采取市级引领、区县统筹、协会带动、乡镇(街道)和社区为主体的方式,大力开展贴近群众生活的体育活动。办好西安国际骑行大会、“舞动长安”全民健身技能大赛、中国“环秦岭”自行车联赛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引领健身潮流。指导体育协会大力发展乒乓球、武术等群众参与度高、普及面广、带动力强的专题赛事活动。依托各区县,积极发展山地、航空、水上等时尚运动项目;组织乡镇(街道)和社区抓好重要节日、重要节点的全民健身活动,激发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

9.建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统筹城市绿道、公园广场、新建社区等地域健身设施建设,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40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60个、多功能运动场10个、室内健身房5个、全民健身园区1至2个。积极推进渭河西安段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建设和秦岭健身步道建设,各区县要充分利用城市步道,结合河岸、公园、广场、绿地等,加大健身绿道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力争2020年底前,每个区县健身绿道达到300公里。积极协调院校、企业体育场馆错时、免费或低收费向群众开放,继续实施暑期中小学生免费游泳活动,努力满足“15分钟”地域内的群众健身需求。

10.做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服务。完善全民健身“四级”组织网络,进一步提升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活动的频次和质量。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加快区县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确保2020年底前,实现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全覆盖,年均监测人数3万人以上。组织第五次全国国民体质普查,开展医生开具运动处方培训和试点,推广“医体结合”健康服务新模式。建设智能化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平台,打造便民利民“健身大管家”。

四、努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11.以赛促训砺练人才。围绕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和国际、国家单项体育赛事,抓好重点运动员的训练指导和实战锤炼,创新训练方法手段,力争培养出种子选手代表国家、陕西登上世界和全国赛场。做好陕西省年度各项赛事的参赛组织工作,确保参赛成绩在省内的领先地位。制定《2019年西安市体育竞赛(活动)计划》,抓好市级年度锦标赛和青少年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起草《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规程总则》,做好市十七届运动会筹办准备工作。

12.依托学校培养梯队。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配备、体育老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挖掘体育苗子,实施重点培养。联合教育部门,重点就推动教体融合、建立学校运动队、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等制定具体方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特长人才培训,构建政府、学校、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13.内联外引壮大队伍。建立优秀教练员、专业体育老师、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科技手段等优势资源的共享共用机制,推行重要赛事联申联办和教练员运动员联培联训。进一步加大从体育发达地区引进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的力度,加强运动员、教练员的城际交流和对抗训练。组织赴国内外体育发达城市,学习大型国际赛事的组织经验,邀请国际和国内体育组织、著名体育运动员来我市指导、参加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互学互鉴。鼓励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学校自主开展国际体育交流活动。

五、不断增强体育产业的经济创造力

14.统筹体育产业发展布局。研究编制《西安市户外运动专项规划》和《西安市水上运动专项规划》,进一步健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坚持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深入探索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产品制造等相结合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丰富体育产业种类和服务供给,繁荣体育市场。

15.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渠道。加大群众性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和推广,丰富健身市场供给,引导和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深入挖掘体育赛事和体育表演市场,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赛事。积极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创建培育西安自主体育品牌。推动“医体结合”,积极发展覆盖各年龄段、不同群体的运动健康服务。科学谋划体育小镇建设,开发体育旅游路线,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体彩销售思路和举措,确保体彩销售稳中有进。

16.规范体育市场管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一网通办”,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体育市场执法检查,加大对高危性体育运营项目和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检查力度,维护体育市场的繁荣兴旺和安全稳定。

六、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7.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党组织建设,实施党支部建设整体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好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的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网络安全和网络舆情应对,积极弘扬正能量。

18.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 “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落到实处。抓好十四运会筹备、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和年度目标任务的组织领导,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抓好选人用人,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和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抓好脱贫攻坚,完善贫困村体育设施,加强对村民群众的健身宣传和健身服务。严格工作督办和考核,改进考核方式方法,确保重点难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19.持续改进作风。全面落实市委“作风建设强化年”工作部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西安铁军“六条铁规”,强化纪律约束,持之以恒地纠正“四风”。抓好“以案为鉴”警示教育,教育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深入摸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积极践行“一线抓落实工作法”,坚决纠治“慵懒散慢虚”等顽瘴痼疾。强化监督执纪,坚决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促进干部清正、单位清廉、环境清朗。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群众信访、12345市民热线等事项的办理工作,提高群众对我市体育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西安市体育局

                                            2019年3月13日